內容來自sina新聞
人民日報沒必要為經濟零點幾個百分點緊張不得瞭
前文回顧
8月4日本版刊發"新常態 平常心"系列報道第一篇《新常態,新在哪》。報道認為,新常態主要有四個特征:中高速,經濟增速換擋回落、從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7%-8%的中高速增長;優結構,經濟結構發生全面、深刻的變化,不斷優化升級;新動力,中國經濟將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多挑戰,面臨新的挑戰,一些不確定性風險顯性化。
8月11日本版刊發"新常態 平常心"系列報道第二篇《新常態,辯證看》。報道認為,新常態不是退步,是進步,用全面眼光看新常態,中國經濟已向前邁進瞭一大步;新常態下有風險,但能應對,中國經濟的強韌性,是防范風險的最有力支撐;新常態下有挑戰,更有機遇,短期而言,經濟轉型升級有不少有利條件;長期來看,我國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
不搞強刺激,經濟會不會硬著陸?不踩幾腳大油門,經濟會不會跌跌不休?今年以來,面對增速換擋回落、傳統行業困難增多、各類風險交織顯現等中國經濟運行的新情況,許多人心存擔憂。
半年過去瞭,沒有實施"強刺激"的中國經濟仍保持7.4%的中高速增長,實現瞭穩中有進。
適應新常態,中國正展現新理念、新智慧、新方法。
保持定力,有冷靜的心
新常態下的增長是更台東縣還貸款有人情味的增長,隻要不影響就業、民生,就沒必要踩大油門
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從高速轉向中高速,我們能不能挺得住?
"就是自然界也有春夏秋冬,如果一年到頭都把空調開足,身體和錢包都要付出代價",國傢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微博]用這一比喻說明,宏觀調控對增速放緩要有容忍度,"沒必要為瞭零點幾個百分點的出入,就緊張得不得瞭。"
適應新常態,要保持定力,有顆冷靜的心。
--保持定力,遵循規律。
中國經濟步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新常態,符合經濟規律。從國際經驗看,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是現代經濟體發展的普遍走向;從我國現實看,從2012年起,隨著適齡勞動力供給減少,潛在經濟增長率開始下降,現實經濟增長率也隨之下降,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傳統勞動力優勢減弱,資源環境約束加大,都使中國經濟發展難以承受過高的速度,經濟增速放緩是很自然的。另一方面,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實現全面小康目標,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這個目標計算,保持每年7%以上的增速已足夠。"國傢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宋立說。
--保持定力,不唯速度。
上半年,盡管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波動不大、物價穩定、就業向好,經濟總體仍處合理區間。更重要的是,增速放緩也倒逼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轉向創新驅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將得以逐步化解。而這些正是我們期盼已久的。
"新常態下的增長是促進就業、改善民生的增長,是更有人情味的增長。隻要增速放緩不影響就業、民生,就沒必要踩大油門,搞強刺激。"范劍平說。
--保持定力,著眼長遠。
保持宏觀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既能穩定市場預期,堅定企業轉型升級的信心和決心,也可防止"濫用藥物"導致"副作用""後遺癥"。
"不搞強刺激,非不能也,實不為也。如果非要通過傳統的調控手段將速度刺激到9%,也是做得到的,但是不應該也沒必要這麼做,因為這樣會帶來新一輪'後遺癥',比如杠桿率上升過快、經濟結構重型化、產能過剩等。"央行[微博]首席經濟學傢馬駿說。
在國傢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看來,強刺激會在短時間內使經濟出現比較活躍的狀態,但也會帶來產能過剩、樓市風險、地方債務風險等一系列苦果。"用跑短跑甚至是用百米沖刺的速度去跑馬拉松,一定會生病。要治這個陳年痼疾,醫生首先要冷靜,求根治,不求速效,關註長期目標,不為短期的輕微的波動而鬧心。"
汽車信貸增貸怎麼貸款比較會過件信貸銀行利率 順勢而為,有理性的心
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堅持區間調控、底線思維、定向調控、供給管理
宏觀調控保持定力並不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應順勢而為、積極有為。
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果將經濟從失速邊緣拉回來,需付出巨大代價;同時目前我們還要警惕樓市、地方政府性債務等領域潛在風險交織集聚引發連鎖反應,防止經濟增速由波浪式換擋轉變為臺階式減速。
"舊常態下,我們是優等生,但是舊經驗未必適應新常態,他國經驗也不能照搬,我們必須探索適應新常態的新思路、新模式,去打好現代化的'下半場'",范劍平介紹,我國目前人均收入剛剛超過美國人均收入的7%,如果這個時候出現臺階式減速,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將加大。
適應新常態,要創新宏觀調控的思路和方式。
--從"隻盯增速"轉變為堅持"區間調控",調控更從容。當經濟運行接近合理區間的下限時,政策的著力點是穩增長;當經濟運行接近上限時,註重防通脹;當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則加大調結構、促改革的力度。
--從"事後救急"轉變為保持"底線思維",調控更前瞻。新常態下,一些不確定性風險有所顯性化,出臺任何調控措施,都應做最壞的打算,爭取最好的結果。在地方債務、網絡金融、影子銀行,甚至在公共投資領域中,都要有長期的風險防控意識。
"在一個實際與潛在經濟增速都易變的時期,最好的辦法就是底線管理、區間調控,即一方面要守住就業底線和通脹底線,另一方面還要守住風險底線",中國人民大學國傢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說。
--從"大水漫灌"轉變為堅持"定向調控",調控更精準。
新常態下,經濟發展從過去的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這就要求我們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半年,針對經濟結構中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實施瞭旨在支持"三農"、小微企業的定向降準、定向再貸款,支持棚改的專項金融債等政策,以"噴灌""滴灌"代替"大水漫灌"。
"舊常態下,企業、地方政府和媒體一喊'緊',宏觀調控就放松。新常態下,國傢應加強對包括高頻失業率在內的宏觀數據的體系建設,讓經濟學傢用實證的方法去研究產出缺口、分析經濟增長與就業增長、失業率之間的關系,從而提高調控精準度。就像醫生出診,不能隻靠病人自述,應盡可能多用一些診斷儀器,把看不見的病灶找出來,比較精準地判斷病的嚴重程度。"馬駿建議。
--從單一需求管理轉變為引入"供給管理",調控更長效。
新常態下,宏觀調控不僅要關註速度的短期變化,更要關註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動力轉向創新驅動等更為長期的目標,為此必須引入重視釋放經濟增長源泉、挖掘中國經濟長期動力的供給管理。
"黨中央、國務院在完善需求側調控的同時,更為精準地在供給側做文章,實行供求結合的調控方式。政府的手縮短瞭,企業的手延長瞭,調控與釋放微觀活力緊密結合起來。"國傢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說。
推進改革,有火熱的心
該放的權力要放到位,該補的短板要早補齊,該完善的考核機制要快完善
"我們不需要國傢的產業政策扶持,隻要有公平競爭的環境,企業自己就可以做好";
"我們不需要政府補貼,我們就希望公平"。
在近日李克強總理主持的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與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不約而同地"婉拒"瞭優惠政策。
給錢、給項目、給政策的舊常態"三給"調控不好使瞭。市場主體呼籲,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與政府這隻"看得見的手"應各歸其位。
新常態下,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更為迫切,這就要求我們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來清除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中國經濟要想站穩新的增長平臺,歸根結底還得向改革要動力。"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姚景源說。
--激活力,政府該放的權力要放到位。
"我們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努力掙脫低效率的'審批',但審批依然處處看得見,約束依然處處摸得著,博弈仍然如影隨形。改革就是要讓'看不見的手'能夠'看得見',讓'看得見的手'不要成為'閑不住的手'。"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說。
--挖潛力,政府該補的短板要早補齊。
當前,很多領域的公共產品仍然缺失,中西部地區的軟硬件建設也還不足,這些既是民生需求所向,也是政府職責所在,更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對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另一方面也要通過改革,發揮社會資本的力量。
"現在食品安全、環保等百姓意見較大的地方,往往就是政府缺位的地方。今後政府作為應當守住一條紅線--讓百姓成為發展最大的得利者。"范劍平說。
--添動力,政府該完善的考核機制要快完善。
馬駿認為,應引入以民生指標為主的地方幹部考核體系,實質性地扭轉以GDP論英雄的激勵機制;引入市場化的國企經理人選拔機制;從制度層面解決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預算軟約束問題等。
新常態,新應對。"新常態不是一個新的周期,而是一個新的時期,調控和改革的難度前所未有。新常態下最關鍵的,就是把對經濟增速的關註,真正回歸到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和增進人民福祉上來。"潘建成說。
經濟刺激的得與失(延伸閱讀)
傳統古典主義認為,政府應避免利用經濟政策來穩定經濟,而是讓經濟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短期波動。但這種自動恢復的過程往往伴隨長時間的高失業與低增長,而這種狀態是民眾無法忍受的。在近代,經濟幾乎沒有自動恢復的成功案例。比如,面對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美國胡佛政府反對政府幹預、恪守自由放任政策,以至於1932年的工業產值比1929年下降瞭46.2%,工業產量倒退到20世紀初甚至19世紀末的水平。
羅斯福新政讓美國經濟走出大蕭條,也開啟瞭各國政府幹預經濟周期的先河。羅斯福政府采取瞭擴張性財政政策,先後投資近400億美元用於建設飛機場、校舍、橋梁等公共事業,從而提供瞭大量的就業機會,有效降低瞭失業率。貨幣政策方面,1934年1月,美國宣佈發行30億美元紙幣,擴大貨幣供給,有效刺激企業進行投資。到1936年,美國的實際GDP比1933年上升瞭近65%。
然而,經濟刺激不當或過猛也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上世紀70年代,盡管日本的潛在增長率已回落到5%以下,但隻要實際增長率一跌到8%以下,日本政府就試圖通過放寬貨幣政策和擴大財政支出來維持過去的高增長。此舉使實際經濟增長暫時超過潛在增長率,但也吹大瞭房地產泡沫,引發1970年至1975年的嚴重通脹。然而日本政府仍持續實施強刺激政策來維持經濟"表面繁榮",最終導致上世紀90年代日本樓市與股市斷崖式崩盤。
新聞來源http://qd.house.sina.com.cn/news/2014-08-18/07592869192.shtml
- Jan 02 Sat 2016 11:13
台中七期重劃區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第二順位房貸銀行年息利率多少免費諮詢試算 台東縣還貸款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